悬疑灵异《【镇祟人】》是作者“萧x别离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陈守拙李哲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新作品出炉,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,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,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!
                
《【镇祟人】(陈守拙李哲)热门网络小说推荐_最新完结小说推荐【镇祟人】陈守拙李哲》精彩片段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李哲走后,店内重归寂静,唯有雨声未歇。
陈守拙没有立刻继续修补那本《山海经注疏》。
他走到李哲刚才坐过的位置,低头看了看地面。
普通人眼中空无一物,在他眼里,却能看到一丝极淡的、红白交织的秽气,正被那简单的红线八卦阵困住,如同无头苍蝇般乱撞,最终缓缓消散于撒落的五色米中。
“迷路的残念……”他轻声自语,弯腰将米粒和红线收起。
处理这些“小麻烦”对他而言,如同拂去书架上的尘埃。
他的目光落回柜台那本自动翻开的《山海经注疏》。
书页停留在“女丑之尸”一节,上面还有前人留下的朱笔批注,字迹古拙:“旱魃为虐,如惔如焚,然其形己昧,其性难寻。”
陈守拙的眉头微微蹙起。
这本书是他前几天从一批废旧纸品中偶然淘得,批注者显然对上古异兽颇有研究,非是寻常书生。
书页无风自动,并非鬼祟作怪,而是某种微弱的“感应”——就像磁石吸引铁屑,这本书,似乎对刚刚消散的“红白撞煞”的阴性能量产生了细微的反应。
他伸出食指,轻轻拂过那行朱批。
指尖传来一丝极微弱的温热,转瞬即逝。
“有点意思。”
他合上书,将其放入柜台下的一个抽屉里。
那个抽屉里,己经躺着几件类似的“有意思”的小物件:一枚锈迹斑斑,却隐约能看出雷纹的铜钱;半截刻着奇异符号的兽骨;还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,上面是一个模糊的古老村落轮廓。
这些都是他隐居于此这些年,零星收集到的,与那些“不干净”的东西有过接触,或本身就不寻常的物件。
他隐隐觉得,这些东西背后,似乎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在牵连。
第二天,雨过天晴。
“守拙斋”刚开门,一位老主顾就踱了进来。
是住在街尾的退休历史老师,姓周,大家都叫他周老师。
“守拙,昨天那么晚,我看你店里灯还亮着,又来大生意了?”
周老师笑呵呵地打着招呼,自顾自地拿起门边的鸡毛掸子,掸着书架上的浮灰。
他是这里的常客,有时也帮陈守拙整理一下书籍。
“一个年轻人,淋了雨,进来避避。”
陈守拙泡上两杯茶,轻描淡写地带过。
周老师也不深究,目光在书架上扫过,忽然“咦”了一声,从一堆旧杂志里抽出一本页面泛黄、没有封皮的小册子。
“这玩意儿你从哪儿弄来的?”
周老师翻看着,里面是用毛笔手抄的一些地方俚曲小调,字迹歪歪扭扭。
“上次收那批废纸,一起夹带来的。”
陈守拙看了一眼,“怎么,周老师对这有兴趣?”
“你看这段,”周老师指着其中一页,念道:“‘月照西桥,尸抱柱;白幡引路,莫回头……’这调子,我小时候听我太奶奶哼过几句,说是以前咱们这地方,处理‘横死’之人时,唱的一种安魂谣,早就失传了。
没想到你这儿还有抄本。”
陈守拙心中一动,想起昨夜他对着雨夜吟唱的那段指引“红白撞煞”残念的歌谣,其韵味与这抄本上的俚曲颇有几分相似。
都是借助特定的音律和词句,来引导或安抚那些不安的能量。
“看来这地方,老底子也不太平啊。”
陈守拙抿了口茶,似是无意地说道。
“那是自然。”
周老师来了谈兴,“你别看现在这儿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城区,往前推几百年,这里可是水陆码头,三教九流汇聚,怪事多了去了。
就咱们书店后面那条现在己经填平了的臭水河,老辈子都叫它‘断魂沟’,传说清末的时候……”周老师的话匣子一打开,就收不住,各种地方野史、民间传说娓娓道来。
陈守拙安静地听着,偶尔插问一两句。
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传闻,往往隐藏着真实历史的碎片,以及地方性能量场的记忆。
送走周老师,陈守拙拿起那本无名的俚曲抄本,仔细翻阅起来。
抄录者文化水平显然不高,错别字不少,但记录的内容却光怪陆离,除了安魂谣,还有祈雨的、驱疫的、甚至一些描述奇怪仪式和地点的片段。
在其中一页的角落,他看到了用更细的笔尖画下的一个图案:一个扭曲的、如同三只眼睛呈品字形排列的符号。
这个符号,让陈守拙的眼神骤然凝固。
他立刻打开柜台抽屉,拿出那枚锈蚀的雷纹铜钱。
在铜钱背面,一个极其模糊的、几乎被锈迹掩盖的刻痕,其轮廓与抄本上的符号,有七八分相似!
这不是巧合。
“红白撞煞”的残余能量引动了《山海经注疏》; 周老师偶然发现了记录古老安魂谣的抄本; 抄本上的符号,与他多年前收集的铜钱上的刻痕呼应。
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,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。
陈守拙靠在椅背上,望着窗外熙攘的街道。
阳光明媚,人群熙攘,一片太平景象。
但他知道,在这片繁华之下,有些沉寂了多年的东西,似乎正在苏醒。
而这些东西,很可能与他,与他的“镇祟一脉”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他隐居于此,本想求个清净,但树欲静而风不止。
“也罢,”他轻轻摩挲着那枚铜钱,低声道,“既然找上门来了,那就看看,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。”
他决定,主动去查一查。
就从这本俚曲抄本的来源,以及那个“三眼”符号开始。